科技智库

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智库 > 详细内容

关于渝北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4/13 10:22:43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710日,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重庆渝北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重庆渝北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重庆渝北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渝北区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在稳步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有必要借鉴杨凌、黄河三角洲、山西晋中、江苏南京等地经验,为渝北区成功创建提供参考。 

一、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定位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升级版,其本质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孵化器。示范区主要围绕“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示范区”以及“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为核心的“两区三高地”建设目标,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对于培育创新主体、做强主导产业、集聚科教资源、培训职业农民、促进融合共享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wps1.jpg 

1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基本作用和目标

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经验

目前,已建的杨凌、黄河三角洲示范区成效明显,新建的山西晋中、江苏南京示范区亮点突出,总结其经验具有“目标明确”“基础扎实”“资源集聚”“政府重视”等特点。

(一)目标明确:把握示范区发展定位,制定合理发展目标

杨凌示范区“干旱半干旱农业”为建设主题,提出2025年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黄河三角洲示范区“盐碱地综合治理”为建设主题,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盐碱地现代农业先行示范区;山西晋中示范区“有机旱作农业”为建设主题,在北方旱作农业区提质增效,做大特优农产品、做优设施农业、做强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方面形成探索示范;南京示范区“绿色智慧农业”为建设主题,探索东部发达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

(二)基础扎实:示范区基础设施完备,创新载体建设突出

杨凌示范区被誉为中国“农科城”,拥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6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聚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近6000名科教人员;黄河三角洲示范区前身是山东省国营广北农场,是华东地区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山西晋中示范区建成有机旱作农业实验室、谷子研究所、产品研发展示中心、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各类研究中心;南京示范区依托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且拥有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7家科研院所,建有国家及省市科研平台80多个。

(三)资源集聚:深化合作集聚创新资源,提高产业链水平

杨凌示范区先后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已建成中加、中以农业科技创新孵化中心等13个国际合作平台和中哈、中澳等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黄河三角洲示范区先后与以色列、荷兰等国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18家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山西晋中示范区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形成行业领军企业集聚效应;南京示范区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多名,累计承担农业科技项目350多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50多项。

(四)政府重视:建立健全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山西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山西农谷的指导意见》《支持山西农谷建设若干政策》,在土地、科技、人才、财政、金融、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了山西农谷最宽广的发展空间,另外晋中市设立质量品牌创新600万元专项资金,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杨凌示范区健全全域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具有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率先在陕西省整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三、对渝北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议

(一)明确发展定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重庆、贵州、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多以丘陵山区为主,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耕地面积小、机械化程度低等天然难题。建议渝北围绕“西部丘陵山区农业”为主题,在探索西南山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产城镇村融合、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形成示范,形成农产品种养、精深加工、品牌化和山地智慧农业发展等系统解决方案。

(二)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一区多园”协同发展

当前,重庆已成功申报渝北、忠县、璧山等1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形成全市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格局。建议采用“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模式,按照市级统筹,以渝北区为主园区,多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分院区,纳入“一区多园”范围管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干部交流制度,建立完善与各分园区互动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推动主园区与各分园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实现纵向联动发展、横向辐射带动、相互协调配合的发展格局。

(三)加强纵深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强化国内外科技合作,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对外充分发挥重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作用,依托我国与80多个国家签订的“一带一路”农(渔)业领域合作文件,重点与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农业强国,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对内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重庆畜牧院等市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搭建农业生物技术中试研发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山地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研发平台,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创新资源,孵化重大农业科技项目。

选题策划:刘斌、陈勇

执笔:张欣邱磊

校核:赵德

审定:刘斌



领导班子 专家团队 组织机构 下载专区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