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智库

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智库 > 详细内容

【研究报告】基于大数据的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绩效评估研究

发布日期:2018/4/24 16:17:34

重庆市作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西部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处于“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Y 字形”连接点。近年来,重庆经济增长始终处于全国前列,确立的“6+1”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对经济拉动贡献巨大

2016 年,重庆市“6+1”支柱产业共计实现产值24052 亿元,增长10.2%,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分产业看,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5391 亿元,增长11.7%,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25.4%;电子制造业实现产值4999 亿元,增长17.7%,贡献率为33.8%,成为第一动力。汽车、电子两大产业合计对全市贡献率近六成。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711 亿元,增长9.3%,贡献率为14.2%;化医产业实现产值1767 亿元,增长7.5%, 贡献率为5.5%; 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070亿元,增长4.2%,贡献率为5.6%;消费品行业实现产值3727 亿元,增长11.7%,贡献率为17.5%,能源工业实现产值1386 亿元,下降2.5%。

尽管从产量和规模上来看,重庆的“6+1”支柱产业发展向好,但从整体上看,重庆的重点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各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为了更直观、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重庆市“6+1”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本研究通过构建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的评价重点产业的发展成效,为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产业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

1.png

产业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架构

2.png

重庆市汽车制造业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汽车制造业综合评价

3.png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汽车制造业得分分布图

4.png

重庆的“6+1”支柱产业中规模最大的是汽车产业,近十年在工业中占比始终保持第一。就全国汽车制造业而言,重庆也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排名前十的省份得分都在80分以上, 证明各省份都比较注重汽车产业的发展,另外汽车产业发达的地区相对经济也都比较发达。而西部地区的汽车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除重庆市、四川省外,基本都在20 名之后。

尽管重庆市汽车产业规模全国数一数二,但产品结构相对低端,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零部件发展落后于整车,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尤其是刚处于市场起步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汽车, 更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占领技术高地。

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重庆市的汽车制造业整体发展情况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从 2014———2016年连续三年,重庆保持着全国汽车第一大生产基地的地位。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网+等众多新课题的进入, 未来重庆要想继续领跑中国汽车制造,就要把目标定位到从最“大”向最“强”进行转变,转变的驱动力是创新。因此,我们将针对重庆汽车产业未来如果实现“最强”,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等领域为研究重点,给出重庆市汽车发展的对策建议。

1.抢占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发展高地

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要把握好“十三五”的发展机遇, 抢占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发展的先机,政府应该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明确“十三五” 期间重庆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发展的目标、思路、技术路线选择、研发重点领域,出台更多、更细的实施措施和相关政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财政税收等配套政策措施。制定扶持政策时,要覆盖整个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链,灵活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手段;(2)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

2.企业要发挥其产业主体作用

重庆汽车产业在很多方面与国内相比都存在差距,汽车零部件企业亟须由区域内的重点汽车集团主导,以核心工序为中心,围绕关键零部件与核心总成,打破“零整”之间的界限,形成几家规模化、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集团,发挥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配套水平。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汽车企业进行战略重组。整车制造企业之间、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或整车企业和零部件制造企业之间可以积极开展战略重组, 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3.促进汽车产业与电子产业融合,实现智能制造

近年来,新一代的电子和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兴起,使新一代汽车集成了电驱动、机械、电子电路及信息等子系统,规模效应的发挥不再局限于产业内部,也扩展到产业之间,尤其是产业边界之间。根据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重庆应重点促进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之间的融合,实施平台共享战略,实现汽车的“智能制造”。包括促进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通过兼并重组、技术联盟和战略合作的方式,促进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 实现技术优势的互补,发挥产业之间的规模效应,提高重庆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重庆应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优势,顺应汽车智能化、互联化的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先导技术研究。

4.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走精益制造之路

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来实现。当前重庆对新能源汽车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售后维修等人才需求较大,尤其高端研发人才更是存在巨大缺口。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和专业技校和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汽车人才培养基地, 为企业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汽车人才。只有有了人才,才有利于重庆汽车产业制造技术和工艺研发的可持续进步, 也是实现汽车产业走精益制造之路的根本保证。

重庆市电子制造业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电子制造业综合评价

5.png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电子制造业得分分布图

6.png

2016 年电子制造业实现产值4999 亿元,同比增长17.7%,对全市工业产值贡献率为33.8%。但是从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绩效综合评价来看,重庆的电子制造业只排在第15 位,综合得分远远低于广东、江苏和北京等地。由此看出,重庆的电子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强大的竞争力,整体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

重庆市电子制造业快速增长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例如比较突出的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在电子制造业领域,液晶面板生产、晶圆切割、集成电路封装制造等基础器件生产均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项目。重庆市很多此类企业由于项目投资规模大,自有资金难以满足要求造成无力上新项目或项目进展缓慢。另外部分产业发展下滑问题,比如笔记本电脑产业近几年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重庆市电子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科技水平

产业核心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核心,是产业技术能力与方向的标识。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不断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以突破产业核心技术为导向, 加快提高科技含量。为抓住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要不断跟踪技术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积极建立核心技术的标准和产品品牌的同时,加快宽带建设,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互联网核心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的创新与应用, 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此外还要集中精力发展集成电路、光电子、量子通信、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和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展开关键技术开发。

2.搭建电子信息配套服务体系,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应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 在企业之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通过创新网络建立技术、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建立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代理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聚发展机构带动产业联盟的发展。与此同时,重庆应该根据自身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开发园区的需要,建立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创办急需的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 充分发挥重庆高校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培育和引进高级生产要素。

3.加快专业化人才建设,创造人才集聚条件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其根本是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向高端、主流产品拓展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首先是人才瓶颈,积极引进领军人才以及高端人才是快速解决创新人才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更是需要高端人才的指引,可对海外高端人才提供科研、创业、出入境便利以及生活上的条件,吸引海外人才的“返流”。通过政府资助,提供产业发展急需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产、学、研交流的平台。通过提升和优化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适合电子信息产业特点的具有跨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长久的人才保障。

4.重视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应用机制的制定

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转型升级予以促进,还可以对产业的创新发展予以合理引导,有利于产业在竞争方面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重庆市可以在国家总体方针政策引领下, 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的实现,将企业作为主体,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积极组织与鼓励产业链各方参与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来,对于重点企业、领域予以示范应用,立足于标准化规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合理的产业运行机制。

重庆市消费品行业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消费品行业综合评价

7.png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消费品行业得分分布图

8.png

从全国消费品行业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看出,重庆市综合得分为65.3,位居第19 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江苏、广东和山东。总体来看,重庆市的消费品行业综合评价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消费品行业发达的省市基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西部地区唯一排在前十名的是四川,东部地区在消费品行业上具有绝对的发展优势。

2016 年, 重庆市消费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769 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727.43 亿元,同比增长11.7%。重庆市消费品行业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因为消费品行业此前在重庆工业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行业内企业呈现出规模小、布局分散等特点。

重庆市消费品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产业政策,为市场“减成本”

市场要素需要依照特定规则运行,如果要素在缺乏透明的产业政策体系“灰箱”中运行,必然会增加交易成本。因此,须因地制宜完善产业政策:围绕消费品工业产业,制定食品安全、能效标识、绿色标识等认证制度;科学推进重要产品追溯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对接国家或国际追溯技术和标准;建立健全消费品召回及退市制度、企业诚信激励及失信惩戒机制; 设立专家库管理机制,构建专家工作评估、经费分配和成果评价机制以及成果处置权、收益权分配机制等等。

2.强化财政金融服务,为市场“输营养”

政府应鼓励符合条件的消费品制造企业与银行、保险、基金、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联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和市级产业引导基金应重点扶持在大众消费品创新、设计服务等方面下功夫的企业;对于实施“三品”战略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扶持;对于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引导消费回流。

3.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培育发展自主品牌

重庆市要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成质量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新型水平,保障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消费品工业和企业要结合实际,提出本行业和企业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的路径和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效率理念,提高企业内在的素质,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速品牌价值评价的国际化进程,提升消费品自主品牌的影响力。 

重庆市装备制造业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装备制造业综合评价

9.png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装备制造业得分分布图

10.png

从全国装备制造业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看出,重庆市综合得分为70.7,位居第15 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江苏、广东和山东。总体来看,重庆市的装备制造业综合评价在全国处于中等地位。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省份经济比较发达,科技实力强劲,产业成熟度比较高。

2016 年, 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711亿元, 同比增长9.3%, 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14.2%。装备产业通机及其下游产品产销量占全球20%,出口占全国的50%。尽管产值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重庆该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绩效评估中只处于中等水平,综合得分66.8,比位列第1 的江苏低将近30 分。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存在着产业技术相对低端,科技创新水平有限,缺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

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夯实基础,推进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

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基础较强,但面对智能化的趋势,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业,应当有效整合优势资源,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掌握核心件技术。通过鼓励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其次要优化组织结构。围绕船舶等行业,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提高重点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打造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围绕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标准规范和行业准入政策制定,规范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还要优化空间布局,创建一批项目成长性好、产业水平高端、龙头企业突出、集聚配套完善的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装备制造产业集聚。

2.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

一是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 数字化车间,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二是加快研发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装置。三是结合“互联网+”计划,加快开展工业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搭建合作平台,加速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四是加快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重点围绕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互联互通和多维度协同发展等瓶颈问题,加快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3.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以现有的创新优势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开展行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二是发挥重庆科技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论证启动机器人、3D 打印等一批新兴成长性产业扶持专项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三是支持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方式,引导内外资投向科技中介、生产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进入国际市场。四是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公共环境。

4.跨界融合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制造业

重庆要以“互联网+”引领新兴、前沿技术创新,着重选择智能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互联网创新成果融合,提升制造业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以“+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将互联网思维、模式、技术应用拓展于传统行业,重塑竞争优势。以信息化手段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产品在研发设计、生产网络控制、供应链智能化等环节协同运营,从价值创造和效率提升两方面助推重庆高端制造产业链重塑。

5.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鼓励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并购等各种途径,引进或投资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优质资源,购买国外知名品牌, 增强企业整合国内外市场、上下游产业的能力。二是以大力实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契机,鼓励开展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推动重庆市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三是支持引导优势装备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石化冶金设备、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航空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优势领域的企业“走出去”。 

重庆市材料产业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材料产业综合评价

11.png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材料产业得分分布图

12.png

从全国材料产业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看出,重庆市综合得分为70.2,位居第17 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浙江、江苏和山东。总体来看,重庆市的材料产业综合评价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地位。

2016 年重庆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070 亿元,增长4.2%,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为5.6%。作为“6+1”支柱产业,重庆市材料产业对于工业的贡献率是偏低的,重庆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原材料产业的改造升级还不完善,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在全国属于落后地位,产业成熟度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重庆市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大数据的分析发现,重庆市材料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在基础能力、环境生态和产业影响力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未来重庆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要把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1.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重庆应当紧紧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重点建设,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营造适应新材料产业的产业链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新材料企业的快速合理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在新材料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研究产业链形成的客观规律,发挥产业引导作用、制定产业优惠政策、提供新材料信息咨询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加快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加快重庆市新材料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要首先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自主流动的柔性人才流动制度,以充分吸纳各类人才。建立健全新材料人才激励机制,重点在于稳定、培养和引进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发人才应从实际出发, 遵循市场规律和人才流动规律,实施“稳定—培养—引进”的人才管理政策。

3.构建产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

积极搭建新材料生产企业和下游应用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支持新材料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相互参股或组建战略联盟。引导新材料科研机构及专家与新材料企业对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和发展中的难题。建立完善新材料技术标准体系,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新材料技术标准体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进一步加大对新材料制备和检测自动化设备的研发支持,集中力量开发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的核心装备,重视新型低成本制造工艺及其配套技术的开发,深化发展新材料的智能化制造技术。从战略高度重视和研究新材料产业的知识产权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新材料研发中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牌号与体系,开展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协同应用平台,推进新材料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4.完善资本市场的培育

首先, 重庆要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科技投入,要在促进新材料产业内产、学、研合作的同时, 让企业自己承担发展的决策风险和回报,积极扶持企业的成长,具体来说就是增加对新材料企业的资金支持,进而促进重庆市新材料产业的健康成长;其次,寻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重庆市政府要引导并激励社会资金建立创新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在新材料产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投资体系。改善对新材料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新材料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最后,建立健全风险投融资体系,政府要引导并支持新材料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创新,尽快建立和完善新材料产业投融资体系。要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在重庆市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机构,允许并鼓励社会民间资本以有限合伙、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创办风险投资机构。要逐步增加重庆市新材料企业银行贷款风险担保资金,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融资。

重庆市化医产业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化医产业综合评价

13.png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化医产业得分分布图

14.png

从全国化医产业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看出,重庆市综合得分为65.6,位居第19 位。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北京,得分均超过90 分。总体来看,重庆市的化医产业综合评价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地位。化医产业发达的省市基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东部地区在化医产业上具有绝对的发展优势。

2016 年,重庆市医药工业投资达202(亿元,增长47.8%,实现工业总产值692.7 亿元,同比增长15.4%, 比全市工业平均和全国医药行业增幅分别高5.2 个百分点和6 个百分点, 产值规模居全国第18 位。全年化医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67.09 亿元。重庆市化医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比较强劲,经济运行状况稳中求进,但是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其产业规模化程度低、科技研发能力不足。

重庆市化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各类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研发、孵化和研发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研发方面,应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国家和省部级化学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构建化工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强建设孵化平台,要发挥孵化器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在有条件的区县建设各具特色的化工医药成果孵化器,提升研发成果成熟度,推进产业化进程;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优化产业扶持方式,增加资本投入渠道

高投入、高周期、高风险是化医产业的发展特点,企业对研发资金的大需求,导致了大部分医药企业不能通过投入自有资金来实现良性循环,建议重庆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引入外部资金的介入。

3.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环境保护

通过企业领导主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重庆应加快环境技术创新培育, 通过创新加快提升企业环境技术的品质,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为企业的环境保护给予技术支持。

4.发展新兴业态,促进产业智能化发展

在我国“智能制造2025”规划中,对医药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做出了相关的规划。重庆可以试点智能工厂培育,以及在医药领域开展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创新、生产、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各环节推进医药智能化生产。促进市与区县各级人口医疗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跨部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的共享平台,实施“互联网+ 健康医疗”建设工程。

5.医药产业重视发展中医药现代化

重庆在中药研发生产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在相关政策方面,国家近年来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中国的中医药》《中医药法》等一些重要的法律和发展规划战略。重庆市中药材资源丰富,有享誉国内外的药材35种,中药材总蕴藏量163 万吨。因此重庆医药要聚焦优势产业———中药产业的发展壮大,应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要紧跟国家的中医药发展战略,大力开发中医药产品,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化医药标准的体系, 其中包括道地药材、饮片、制剂、中成药等方面,推动临床研究的进程,生产具有我国自主研发特色、毒副作用低、疗效好的中药现代化产品。

重庆市能源工业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能源工业综合评价

15.png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能源工业得分分布图

16.png

从全国能源工业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看出,重庆市综合得分为63.3,位居第24 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山东、北京和江苏。总体来看,重庆市的能源工业综合评价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能源工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可开采的能源量比较充足,另外,其GDP 较高,经济比较发达,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科研创新能力比较强,重庆市在这些方面都相对处于劣势,所以得分偏低。从图中也可以看出, 排名后十位的省份得分差距都不是很大。

2016 年重庆市能源工业实现产值1386 亿元,较去年下降2.5%。其中主要是煤炭工业的产量下降。因为煤炭行业为了响应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积极去除过剩产能,2016 年关闭退出煤矿219 个,涉及产能1300 万吨。在环保绿色生产的要求下, 就必须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重庆市在页岩气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据勘测,可供采资源潜力有2.05 万亿立方米,但是页岩气的开采利用未列入到传统能源产业中,这也是拉低了重庆市能源工业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作为“6+1”支柱产业的能源工业,对于全部工业的贡献率只有6%左右,所以重庆市在能源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及创新方面应该加快步伐,学习先进省份的经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重庆市能源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走高端化可持续性强的新能源发展道路

重庆市能源工业发展中,多数产业还是传统的能源产业, 不仅对于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且随着去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传统的石油、煤炭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很弱。所以重庆市应该把未来能源产业的发展定位在高端化和可持续的新能源工业。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因此又被称为非常规能源,它是指排除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在外的可再生新型能源或者是这些能源的利用方式。目前新能源包括潮汐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核能等等;还包含常规能源经过技术革新后演变的新能源。重庆市发展前景比较好的页岩气也属于新能源领域。因为未来,重庆市把服务业、高端技术开发和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发展作为重点,使新能源产业沿着高端大气的方向发展。

2.加快产业创新,攻克技术难题

重庆市能源产业发展中,虽然科学技术的水平在全国属于中等地位,但是还不足以支持产业实现科学的跨越式发展。比如说页岩气开采中,需要更多的新技术的高效支持。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也需要强大的科技水平的支撑。重庆市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采取与本市、其他地区以及国际上在此方面权威的科研机构、学校或企业合作的方式, 提高重庆市新能源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以期解决阻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力求在科技领域赶上或超过先进水平。这样不仅可以攻克技术壁垒,对于降低产业成本、解决“相对过剩”问题也有很大的益处。

3.充分发挥政府在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具体体现在财政支持、政策优惠、协调关系等方面。重庆发展新能源工业,政府要协调好市场参与者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公平分配新能源发展中的环境利益及其相关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利用市场调控机制在灵敏的价格调节机制、优胜劣汰机制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全面地体现新能源除了本身经济价值以外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加大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 制定合理的补贴机制和税收政策,保证新能源有效实施。同时引导企业转变发展观念, 积极参与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完善产业发展的奖惩机制,使得产业发展。


(作者: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德 徐翔 编辑:文雷)


领导班子 专家团队 组织机构 下载专区 在线投稿